Latest News最新消息

2023/02/06 「想太多」真的不好嗎?淺談「防衛性悲觀」

「想太多」真的不好嗎?淺談「防衛性悲觀」

文/實習心理師 張婷
總編輯/所長 薛凱仁

 
       你會形容自己是樂觀還是悲觀的人?又會怎麼看待身邊較樂觀或悲觀的人呢?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似乎都希望每個人擁有多一點正向的樂觀、少一點負向的悲觀,但悲觀一定是不好的嗎?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悲觀的三種類型:
 
  • 氣質性悲觀(dispositional pessimism):「氣質」用來表示每個人性格上的特徵,是與生俱來且取決於基因與遺傳的因素。因此,「氣質性悲觀」即是我們普遍會聽到的「悲觀」,如在自我介紹時可能會說「我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人」,而它是指個人會對未來持有較不好或負面的預期,像是在面試結果公布前,傾向抱持自己不會被錄取的想法。
  • 歸因性悲觀(attributional pessimism):是指個人傾向用悲觀的角度來解釋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。舉例來說,當小明面臨「這個月業績不好」的事件時,容易認為它是具「普遍性(Pervasiveness)」的而非特定性的事件,故可能會類推到是因為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,也會將它視為是「永久性(Permanece)」而非暫時的,因此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在職場上獲得好成績,以及會將這次不盡人意的結果歸咎是「個人性(Personalization)」的問題,即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好,而忽略外在因素,如這個月本來就是淡季。
  • 而主要想要跟大家介紹的是第三種類型-防衛性悲觀(defensive pessimism):與氣質性悲觀類似,是指個人容易將未來會面臨的事情,設想到最壞的後果,但不同之處在於,「防衛性悲觀」者會更加努力地做些什麼,以抵抗讓最壞的結果真正發生的可能。這類型的悲觀有其功能,為了避免負面念頭成真,故會在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,且因為對未知的事件已顧慮周全,也進而能幫助個人減緩焦慮感。因此,「防衛性悲觀」不像大多數人對「悲觀」的既定印象,總是消極或表現低能量,反而是具積極性,且它的存在不只是避免了讓想像的悲劇發生,還可能因為付出更多的努力,而幫助個人換來更好的成果。所以人格特質並無好壞之分,樂觀者與悲觀者僅是擁有不同的處世態度,但皆有各自的優勢,即使擁有負面特質也不需強迫自己要將它捨棄。最後,節錄《Christmas Eve at Friday Harbor》中的一段話:「I like pessimists. They're always the ones who bring life jackets for the boat.(我喜歡悲觀主義者,他們總是那些會帶救生衣上船的人。)」,送給一不小心就會在內心上演災難小劇場,卻仍努力克服一切、持續前進的你。

參考資料:
  1. Lisa Kleypas(2010). Christmas Eve at Friday Harbor. St. Martin's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