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台灣Youtuber「台南Josh」在影片中分享其於今年遭受前妻家暴的經驗,身為一名男性家暴受害者,他的故事讓社會大眾看見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任何生理性別上,也進而讓我們反思現今社會對特定性別仍帶有既定期待與價值信念,性別刻板印象深植於文化之中,它不僅影響了社會如何看待男性受暴者,也賦予了異性戀男性在親密關係裡應扮演的角色與義務。
男性被要求須具備壯碩、堅強、強勢等特質;女性則被期待要溫和、柔弱、順從等,故多數人並不認為男人會成為受暴者,而多被認為是施暴者,因此,當男性遭遇伴侶或配偶的暴力行為時,他的聲音容易被忽略、輕視,甚至被淹沒在諸如「不夠男人」、「是你太軟弱」等嘲笑與揶揄裡,且若男性受暴者也將性別角色期待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,面對自身處境可能更傾向感到自尊心受挫、有失顏面,所以不願或不敢求助。然而,當社會缺少一個可以容納並給予男性受暴者求救的空間,個人也選擇將自己封閉,其就更難以從家暴的困境中逃離。
此外,性別角色也在無形之中支配了男性在親密關係中「應該」要有的樣子,除了那些被期待的陽剛特質,在父權社會下,男性被視為「一家之主」,承擔了照顧家庭的責任,故應是獨立、能被依賴的,以這位Youtuber的經驗為例,當他與配偶爭吵時提出要回老家冷靜,即被對方貶抑是「媽寶」、「要找媽媽哭」,因在文化脈絡下,「真」男人應該要有擔當、而非做出逃避行為,故即使男性對這些要求感到抗拒,卻也難以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,甚至可能將受暴經驗歸因於是自己不夠具男子氣概、是自己的錯才會面臨這樣的處境,並不明白自己其實正處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裡。
台灣已逐步走向性別平等的道路上,但面對家暴議題,男性仍容易受困於傳統性別角色的框架,而難以覺察或求助,然家庭暴力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,沒有特定性別能獲得豁免權。期盼在大環境裡,社會大眾能創造更安全的氛圍,讓每位受暴者皆能擁有發聲的勇氣;在每段親密關係中,雙方都能找到相互平等的相處之道。
參考資料
- 台南Josh(2022年7月18日)。關於我逃走的那一天!面對家暴的實際經驗分享!。YouTube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yKaruq41KQ&t=423s&ab_channel=%E5%8F%B0%E5%8D%97Josh